“作家出版社自建社以来,一直把保护作者的合法权益作为维系自身发展的头等大事,也始终把维护自己所拥有的图书专有出版和图书版式设计等著作权,作为出版社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4月23日,在首届全民阅读大会期间举办的“2021年度十大著作权人发布”活动现场,作为获奖代表,作家出版社有限公司副总编辑王松讲述了作家出版社通过加强对作家作品著作权益保护,激励作家创新创作,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探索。
2021年度十大著作权人发布活动以“阅读传播知识 版权激励创新”为主题。本报记者李雪昆 摄
全民阅读的开展,离不开版权的支撑与保障
2022年4月23日是第27个“世界图书与版权日”。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全民阅读工作,引导各地创新阅读推广和服务模式,书香氛围日益浓厚,全民阅读蔚然成风。
本届十大著作权人发布活动以“阅读传播知识 版权激励创新”为主题,目的就是提升全社会版权意识,促进优秀作品创作与传播,实现版权价值转化。
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在致辞中说,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华文明正是通过一部部厚重的典籍得以传承,形成了中华文化绵延不断的历史文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通过对知识的有效保护来促进知识的更好创造、生产和传播。他认为,一直以来,倡导阅读和保护版权始终是出版工作者和版权工作者共同的职责使命,希望大家高度重视全民阅读和知识产权保护,大力促进和推动知识生产和传播工作,进一步把这项分量很重的工作做好做实,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保驾护航。
“全民阅读涉及大量优秀读物的供给,离不开版权的支撑与保障。大力推动版权保护与服务,有助于推动全民阅读工作更好更快发展。”中国版权协会理事长阎晓宏表示,《著作权法》实施30年来,版权事业的长足进步,为推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版权产业通过提供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大大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0年,中国版权产业的行业增加值从5.46万亿元增长至7.51万亿元,产业规模增幅达38%,版权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中宣部版权管理局局长王志成在发言中提到,版权之于图书等各类作品具有多重功能,特别是对图书等各类作品的保护和传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通过阅读,真理得到传播、文明得到传承、文化得到传扬,而通过版权保护,创作者的创作热情和灵感能够得到激发,从而源源不断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促进优秀作品创作与传播,实现版权价值转化
年度十大著作权人遴选发布是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开展的版权社会宣传活动,每年从在中心登记过的著作权人当中选出版权意识强、登记作品好的10名优秀代表,向社会发布。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国家大剧院、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国青年出版总社有限公司等入选本次发布名单。
国家大剧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王诚在发言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2021年2月26日,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国家大剧院院长王宁通过视频与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总经理弗雷达进行会谈。当双方兴奋地商定,要联合策划举办线上艺术节、交换播出线上演出时,弗雷达忧虑地说:“您的创意令人激动!但是非常抱歉,很多演出,我需要进一步了解和确认线上播出的版权问题,才能答复您。”此次会谈,让王宁对国外剧院对于版权问题的高度重视印象深刻。此后不到两个月,国家大剧院版权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国家大剧院全面系统、专业规范的版权保护管理工作正式开启。
王诚坦言,版权工作赋予了原创艺术新的活力,激励和促进了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与传播。
“我们开展十大著作权人遴选活动就是要通过这种形式,激发优质作品的创作活力,催发人们创新创造的激情,正确认识版权、运用版权、保护版权以及创造价值、促进发展,为推动我国文化繁荣发展、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中国版权保护中心主任、党委书记孙宝林表示,“发挥版权要素在助力创新、服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使命任务。作为国家版权公共服务机构,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将继续努力服务好新闻出版核心版权,为推动形成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作、尊重版权的时代风尚作贡献,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坚实的版权保障。”
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要激发鼓励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将优秀作品通过授权使用实现价值。“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完善版权工作体制机制,强化版权全链条保护,有效应对版权新问题、新挑战,持续提升全社会版权意识,不断推进版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保持人民群众创新创作的激情永不消退。”阎晓宏说道。(记者 赵新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