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出版 > 正文

复苏中的媒体社会关怀

发布时间:2020-06-18 08:44:00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我国经济社会生活正处于复苏中。当此之时,媒体人不仅采访活动受疫情威胁,而且传统媒体自身的发行与广告等经营工作也受挫,可以说作为社会主体的一员,媒体与各界同处艰难之中。

  正是艰难,更需共担。从社会伦理角度来看,此时媒体的责任就不仅在传递信息,还应负起人文关照、社会关怀的责任。

  我国的文化有一个优秀的传统,即每当出现大的社会灾难事件时,文化人都能够把关心、关照、关怀的目光投向苍生,体现出陆游所倡导的“读书本意在元元”——文化人应该心系黎民,济世安邦。这种关心与关怀需要媒体人适时调整履责的方式。无论是观察视角的选取、出版题材的选择、报道口气的把握,甚至媒介产品的定价,都需要基于复苏阶段的特征来酌定。正如对待一个大病初愈之人,须内以温补、外以静养为要。

  在传播伦理学的逻辑层面上,因人有了情感,所以才能获得通感,进而产生近似的信息偏好。同情心是人类道德的重要来源,经济社会生活复苏之时,也需要媒体人真正走到基层中去,同位才能同心,对承受过疫情重大冲击的社会予以再认识,从中更贴近地体验民生状态,以及民众的行为选择。

  今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没有设立年度GDP指标。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期,暂不设定这个重要的数字,并不意味着发展没了目标,观察社会进步没了着眼点。相反,应该看到虽然今年没有直接提出经济增长具体目标,但经济增长的内容已经融在其他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之中。当前,党和国家明确提出要一边防控疫情,一边加大实施“六稳”“六保”的力度,就阶段性而言,这些目标就是媒体关怀具体的着眼点和切入点。

  从媒体关怀的深层角度看,“六稳”“六保”贯穿的是一种底线意识,也是一种不容推卸的伦理责任。疫情冲击的表象是经济数字的起伏,而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劳动者和经营者的生涯跌宕。特别是处于脱贫边缘的社会弱者,替他们解难题,为他们谋出路,是非常具体的媒体关怀,也是最有人情味的题材。

  理论总是随着实践而不断变化发展的。例如,就新闻伦理的一般原则,媒体人可以为社会代言,应避免为具体经济主体和产品代言。但是,在与疫情博弈时,许多媒体人特别是知名媒体人出头露面,通过多媒体“带货”,而且央视等媒体还集体性地、规模性地为湖北热干面、小龙虾及其他农家特产“带货”,这就把媒体的功能予以了全面释放:不仅给予弱势群体以道义关照,而且扶持了实际的利益。这样的媒体行为,将写入新闻伦理的新实践篇。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明代爱国者于谦的自励诗句,对于在抗击疫情中的媒体,有着精神和伦理的支撑作用,作为当今有着现代意识的媒体人,还应在此基础上更加务实,追求更高的境界。(江作苏)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