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接连看到两条有关卖书的消息。先说第一条。从1999年起,延续至今从未间断的台北唯一一家24小时书店——敦南诚品书店,于5月31日正式宣告关门停业。在该店熄灯的最后一夜,竟有5万多名读者来到现场,与大楼合影,互相拍照,更多的是静坐着回忆与书店共逝的青春,内心黙念着“再见”!
说起台湾诚品书店,在出版界可是一个响当当的品牌。是它,颠覆了书店只卖书这种单一的经营观念;是它,坚持了21年24小时全天候营业;是它,把卖书变成了读书人的一种生活体验……诚品书店的诸多创新,一时成为书业的时尚,乃至被不少传统书店视为转型的样板。苏州诚品书店的开张,也曾风光一时。多年来,对于诚品书店的成功,出版界恐怕极少有人质疑。所以,看到台北诚品老店关门,难免惊讶、叹息,还带着一种莫名的困惑。
再说第二条。5月30日金盾出版社由社长带头,在万寿路摆地摊卖书,不少童书、名著、养生类图书都卖得很好,当天售书货款超万元。再看这条消息后面的几十条留言,好多人都觉得,这种在家门口就能选书买书的方式,接地气,方便群众,表示欢迎。看罢,既赞赏金盾社在疫期能不拘一格卖书的做法,但联想到前一条消息,内心却不禁激发起一些联想。
联想之一,诚品书店素以豪华场地、多种兼营著称。走进书店,宛如进入时尚大商场,而且文化氛围浓厚,堪称爱书人集购书、阅读、休闲、体验生活的一次文化享受。按理说,它可谓紧跟时代,够现代化了。而金盾社摆地摊卖书,应当是最原始的销售方式。这两者相比,说它天壤之别似也不为过。但是造化偏偏就是这样让人不可思议:诚品书店关门了,地摊卖书又复活了。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世间万物,好像没有什么是不会变化的。新与旧,今与古,时尚与原始,等等,仿佛都会随时势而变化,或者再出新,或者又轮回。这种变异,很难判断谁优谁劣,谁时尚谁保守。大多是凭人们的喜好和感受吧。比如歌曲载体,从唱片、磁带、CD、音响、MP3,到如今日新月异的数字音乐产品,发展够快了。谁知当今仍有不少音乐发烧友,宁愿高价收购旧式胶体唱片,闭目沉醉在留声机的乐感中。所以,诚品的落魄与书摊的受宠,也许都只是长河变化中的一个瞬间,似乎也不必太为它们的各自前景,而作庸人自扰的感慨。
联想之二,不论是5万人对诚品书店的怀念,还是日销万元的金盾社书摊,它都告诉了人们一个不变的事实,那就是人们对阅读的需要。不管客观世态怎么变,读书长知识,毕竟依然是人们生活的一种刚需。现实中,确实有不少实体书店,经营困难,甚至关闭。但是,知识总是需要传承与传播的。在传播进程中,信息的搜集,内容的优选与整合,知识产品的复制,等等,无疑都少不了出版这个重要的中介环节。数字化的出现,只是拓展了知识传播的方式,但它绝对替代不了出版固有的功能。所以,不管卖书形式怎么变,出版业永远不会消亡。
联想之三,一家诚品老店关闭,并不代表实体书店末日就到了。金盾社摆书摊开门红,也不意味摆书摊就是卖书的最佳方式。随着学术不断创新和传播复制技术的快速发展,卖书的方式也必然会不断推陈出新,呈现出更多更新的模式。不妨设想一下,随着AI和5G技术的发展,未来购书和销书,必然朝着更加便捷和更加人性化的方向发展。据报道,现在国外已出现一种“拼装电子书”。就是凭顾客要求,可以利用大数据,拼装出顾客所需要的电子书。例如,若你想买本防治冠心病的书,出版方就可以运用大数据,从多种防治冠心病的公版书中,摘取要点,拼装出一本包含多种版本防治办法的专用书,使你买一本,相当于看到好多本同类书。类似的新事物,必然会越来越多。所以,我不揣冒昧,把卖书也称为一门艺术。因为从诚品到书摊的轮回,其变化之大,也差不多算得上是种艺术吧。(李景端)